中国什么时候有猫狗宠物?
在中国古代,狗与马一样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军事设施;猫主要的作用是捉老鼠和食用。 在宋代,普通百姓家庭养殖的宠物犬主要是“犬鸡”、“犬兔”之类,这种小型宠物的喂养在宋人生活中已相当普遍。 《燕京岁时记·养鸟》中记载了当时人们饲养鸟类的习惯:“至若养鹦鹅、养孔雀、养锦鸡等类,原非士大夫所有。而京师富贵人所养的仙鹤、翠鸟、画眉、黄莺等等,则无论达官显宦与文人学士之家都有蓄养。至于那些穷苦百姓,则是养些猫儿、狗儿作为宠物。当时,连平民之家的女子也在头上戴花,手臂上挎篮,在街头巷尾追逐戏耍这些宠物。” 到了明清时期,犬的品种不断丰富,除了传统的中型猎犬外,像沙皮狗、松狮、拉萨犬等品种也开始出现。不过,这些新出现的品种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,真正受到人们追捧的还是那些体型较大的“狮子狗”。这些品种的犬经过长时间的繁育,现在的外观和技术特点已经和当初有很大的不同。
随着社会的进展,狗的地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明中叶以来,由于人口猛增,土地资源紧张,社会贫富分化加剧,无地农民增多。在这一大背景下,一些地区出现了“逐鼠”的风俗(将老鼠逐出门外,象征驱逐贫穷),而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“打猫”“晒老鼠”等娱乐项目——当然这些动物最终仍逃不过被吃的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