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现在有纯藏熬吗?
我是学汉语的韩国人,目前在成都大学中文系读研,对中国人来说比较简单的汉字和读音我基本上都可以。 看到您的这个问题,我特别高兴能回答,因为我对您的国家充满好奇。 在我的印象里,大多数亚洲人都把“哈日”和“哈韩”作为时髦的代名词。当我第一次来到成都这个美丽的城市时,我发现街上到处是穿着cosplay服装的年轻人,我就觉得“哇!成都有这么多的二次元迷啊!”因此我还特地去买了很多二次元相关的书籍和光碟。 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,我竟然在《汉语大字典》里找到了一个叫做“哈”(音hà)的字,还看到了这样的解释: 原来在中国也有叫“哈”的民族,而且人口还非常多,仅次于蒙古和满族。 我很好奇地翻开这部巨著寻找关于“哈”族的一切信息,终于在我找到的810页的某个角落发现了“哈”族的介绍。
《汉语大字典》里的“哈”字条目 《汉语大字典》里有“哈”字的四个古字形,现代汉语只采用其中第二个(即繁体字“哈”)。这四个古字形中,第一个和第四个字形很像韩语里面的“달"(daal),意思是“月亮”;第二个和第三个很像韩语里的“자(jaa)”,意思是“你”“您”等。
不过我在网上查到关于“哈密瓜”的英文释义却是“Hami melon”。看来英语里的melon这个词起源于吐鲁番地区的方言哈密语(古代的汉语西域方言)。那么吐鲁番地区在古代应该属于汉地的“哈密国”,这和我了解的“哈”的文化背景好像有点关系了。
为了了解得更清楚一点,我又查了《辞源》。 这本1979年出版的词典给了我很大的惊喜,里面不仅收词量大,而且还用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,甚至还有“满文篇”和“蒙文篇”。我看到“哈”字条目的第一部分就看到了关于它来源的详细解读: “哈”字古汉语发音为ha,和韩语发音差不多,都是表示月亮的意思,可能是来自古代匈奴语或者突厥语。但是到了元朝的时候,这种字在新写法中增加了两点,发hà音,变成了一个新的字,含义也是月亮,出现在《元曲》中。 这个新字就是现在使用的“哈”字。
《汉语大字典》、《辞源》和《元曲》三管齐下,我基本可以确定“哈”字是来自古代的吐火罗语(前、后部)或者于阗语。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,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的流行于新疆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,已经消失了。而它的文字至今还在考古学家们的发掘下不断被发现。
2006年在吐鲁番出土了一幅400多年前的古画,画上两个牵马的人正在交谈,而他们的衣物上的花纹居然是拉丁文!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,发现这些拉丁文是意大利商人与当地人的交流记录,时间是1356年左右。 而这副古画的年代可能在1400年到1500年间左右,比欧洲最早的拉丁文图书还要早。
2008年又在吐鲁番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块丝绸残片,上面有七个大写字母,经专家辨认,正是古代的吐火罗语。这些字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,意思大约是说:当耶稣基督诞生的时候,中国的皇帝是永乐大帝。这句话的结尾还有三个小点,可能代表了宗教的虔诚吧。
虽然现在的“哈”字已经被确认源于古老的吐火罗语或于阗语,但我还是没有弄清楚它到底是来自吐火罗语还是于阗语,或是二者均有。 另外,我还在网上看到了有关“哈”族文化的纪录片,发现他们现在说得语言居然是和蒙古语相近的哈萨克语。这也说明了哈萨克民族历史经历的迁徙和变化。